玄幻屋 > 时光很好如果你在 > 第四章 最初的隔阂(2)

第四章 最初的隔阂(2)


  结束上午的课程后,雪儿问要不要一起去吃饭,汪瑶一直低头沉默着整理书包,没有解围的打算,于是我回答:“你们先去吧,我跟瑶瑶要去图书馆还书。”

  “好吧,”她没有多想,“你记得晚上的面试哦,我帮你提交完申请表了。”

  我来不及点头,她就拉着可尘跑出了教室,生怕我会反悔一般。

  3号教学楼到食堂的路上大约要花10分钟左右时间。

  我们一路无言。

  我并不擅长主动和人交谈,尤其是和不熟悉的人。从小到大基本都是独来独往,可能就像书上写的社交恐惧一样,不管是走在路上还是上课时候,最怕碰见熟人,打不打招呼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尴尬。

  偏偏汪瑶也出奇安静,她一路上默默地低头走路,专心致志地盯着随着步伐活跃跳动的鞋带,仿佛丝毫没有感觉气氛尴尬,我悄悄地观察她情绪的变化,没觉得她有任何不适,暗暗松了口气。

  汪瑶的性格多面化,有时候开朗大方,比如可以大大咧咧地在宿舍里请教雪儿和可尘追求男生的经验,笑谈追求夏宣过程发生的种种糗事,大多数时刻却沉默得另类,其余三人闹得要把宿舍屋顶掀开,她也能安安静静地坐着看书,丝毫不受影响。

  高中时候我沉迷于侦探小说,对福尔摩斯柯南明察秋毫心细如发的出神入化的侦查反侦查能力特别崇拜且向往,爱屋及乌下,花过很长一段时间研究心理学。

  高二的一节体育课上,大多数同学都下楼活动,我坐在座位上百无聊赖地翻着书,突然看到有一个词叫“多重人格”,说的是正常人同时拥有两种甚至多种人格和思维,思考问题时多种思想同时运行且互不受影响。

  我的目光不自觉瞟向左后方埋在书堆、不仔细看根本察觉不到存在的女孩子,厚厚的眼镜片在余晖的反射下折出淡淡的金色光芒。

  她在班里的存在感极低,普通圆脸,齐耳短发,桌上永远摆一大摞书,一埋头就看不见这个人。课件女生叽叽喳喳凑在一起聊天她从不参与,一直安安静静坐在角落里看书,可是考试成绩却常常吊车尾。

  一次我在办公室问数学题的时候恰好听到老师们谈论她。

  “李晓晨这孩子,学习这么努力,这次考试怎么又倒数?”

  班主任拿着刚刚打出的月考排名,感叹道。

  物理老师接话:“我也奇怪呢,你们都不知道她每次问我有点难度的题,我都特别尴尬,给她讲吧,她听不懂,不讲吧,又不好意思驳面子。”

  “有些人就是不适合学理啊。”数学老师在我的草稿本上写完最后一个公式,感叹道。

  又想起什么似的,他补充了一句:“相悦就很好,努力,成绩还很好。主要就是聪明,一点就透。”

  聪明、一点就透……理科老师口中的谬赞让我受宠若惊,我矜持地笑了笑,低头没接话。

  平心而论我算不上聪明,很多时候理科老师在黑板上写了满满一大片的解题步骤,我都听不懂,但是会一字不落的把黑板内容搬到笔记本上,回家后再慢慢地思考。

  师大附中的生活节奏很快,教室、食堂、家——三点一线的生活仿佛把空气都凝固到流动缓慢,压得学生们喘不过气,无数个中午我匆匆在食堂扒几口饭,挤出乌压压的蓝白相间的校服的人群,望天空的时候,天上的云仿佛都是静止的。

  老师们讲课的节奏也很快。很多个晚自习,我还在前几道题里愣神,老师就已经把半张卷子全部讲完了,然后翻篇,底下就传来了哗啦啦的试卷翻页的声音,再以相同的速度,思考题之前的题目就全部讲完了。

  小说里主人公出场都自带光环,压轴大题也一样。每次讲到理科卷子最后一题,老师都会半分钟的停顿,教室里陷入课堂纪律很差时老师停下来打算整顿纪律前的沉默,那半分钟的停顿常让我怀疑老师是不是发现谁在底下走神开小差,又或者我们寥寥无几的回应声下沉闷的气氛让他决定叫同学回答问题。

  “下面找个同学来讲一下这道题”或者“第一个同学开始,走一圈”又或“这节课做一个随堂小测”诸如此类的话,可能是每个学渣学生时代的噩梦,尤其在时间充裕的晚自习,老师讲完一道题,敲着黑板问“听懂了没有”底下却基本没有回应时,常常会不耐烦地让学生讲剩下的题,或是干脆收起练习册,直接发张卷子,下课收。这样的话一说出口,底下不约而同的传来纸张窸窸窣窣翻页的声音,或是之前根本没听课,匆忙问同桌讲到哪了,或是没写作业,数着人数和题数看自己要讲哪题,或是在桌子底下翻从学长学姐那里淘来的习题答案,翻看题目详解……

  很多次我刚抬头就看见老师转身把黑板上的板书全部擦掉,开始写压轴题的解答过程。

  每次我都想提高学习效率,争取在课堂上学会这道题,可是每次都随着步骤越来越繁琐,思绪越来越混乱。最后的结果无一例外,叹了口气,开始专心抄板书。每当这种时刻,我都会想起苏吟蘅给我讲题时的耐心,淡淡的樱花香味,如沐春风的笑容,整齐好看的笔迹划在草稿纸上窸窸窣窣的摩擦声。

  “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书山有路勤为径”等句子伴随了我们的成长,老师们也常常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教导我们努力学习——可是对于有些学生,仿佛不管再努力,成绩的提升效果也很微小。

  李晓晨是我在这个班留意时间最长的人,不管过了多长时间,不管之后的我学习成绩有多么名列前茅,我都一直记得,第一次月考,我是三班的倒数第一,尴尬、自卑、被退学的胆战心惊……许许多多负面情绪几乎将我埋没,那种孤立无援的情绪吞噬着我,甚至在高考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晚上偶尔还会梦见我面对一张完全不会做的卷子,大片大片的空白仿佛在嘲笑着我的愚笨和无能,被惊醒后发觉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已经毕业了的心有余悸……

  苏吟蘅的学习方法很有效,解题的思路条理还有逻辑都很清晰,在他的帮助下,很多之前完全没有头绪的题型渐渐有了感觉,原本一团乱麻的数理化大题慢慢地可以独立完成,一步一步按照模板和题目条件分布解答完毕。触类旁通下我的理科成绩提高得很快,对学习也越来越有信心和动力。

  而李晓晨是那次考试的倒数第二。

  现在我稳居班级前五,可是她依旧常驻倒数第二。

  有时候我会有很消极的想法,如果没有苏吟蘅,是不是我也会一直像她一样,读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精力,却考别人一半不到的分数。顶着巨大的质疑和无数嘲笑的目光,艰辛无比的孤军奋战。今昔对比会给我带来卑劣的心理安慰。我知道自己不该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对她,总有几分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同情和怜悯。

  一个班里的学生可分为四类:成绩好且人缘好,成绩好但是人缘不好,成绩不好人缘好,成绩不好人缘也不好。不论成绩,如果处于前三类中的任何一类,都可以和班里同学玩得很好,保证每天上学都是轻松愉快的心情,或是为了知识,或是为了娱乐。


  (https://www.xuanhuanwu.com/xhw134800/7978412.html)


1秒记住玄幻屋:www.xuanhuanwu.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xuanhuanwu.com